“商圈法庭”:司法服务“零距离” 高效解纷“家门口”
作为核心商圈,会战大街聚集8家大型企业、1400余家中小微商户,年营业额超30亿元。然而,年均200余起的涉企纠纷,一度成为商户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
转机始于去年4月。萨尔图区人民法院铁人法庭将“商圈法庭”搬进商圈党群服务中心,让商户不出商圈就能解决纠纷。
快餐店店主程先生对此深有感触。他的新店牌匾因安装问题被风吹落,与供应商争执不下。在街道工作人员引导下,双方走进“商圈法庭”。值班法官迅速理清争议焦点,耐心释法调解,促使双方当场达成和解。“本以为打官司费时费力,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!”程先生感慨道。
“商圈法庭”的作用远不止于此。它联动区检察院“检察服务室”、税务局“权益保护中心”,打破部门间的“信息壁垒”;邀请人大代表、消费者代表旁听庭审,将真实案例变为普法课堂;法官定期走访企业,提供“一对一”司法服务,让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商圈落地生根。
“政商沙龙”:政企沟通“无障碍” 精准滴灌“解难题”
每月举办的特色“政商沙龙”,是会战商圈商户最期待的“重头戏”。政府部门、企业、商会代表,辖区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围坐一堂,不讲官话套话,直击痛点难点。
一次政商沙龙上,多家商户反映“电商转型难”。商圈迅速作出反应,联合专业机构推出6期直播电商培训,手把手教技巧、讲运营,成功培育22名“红色主播”。有了这些“生力军”,不少商家的线上销售额实现了增长,成功在电商市场打开了局面。几期政商沙龙下来,收集了不少合理化建议。这些建议,条条都精准“把脉”商圈发展痛点,并且都一一转化为推动商圈发展的实际行动。
沙龙空间也成了精神文化阵地。大庆蓝图公益志愿者协会在此举办读书会,40余位志愿者分享心得、解读经典。“这里既能学习充电,又能结识朋友,氛围特别好!”参与商户王女士点赞道。
“商圈医院”:“红色管家”组团来 精准把脉“开良方”
激活“红色动能”,是会战街道推动商圈长远发展的核心。会战街道以党建为统领,推出“商圈医院”特色服务。市场监管、行政执法、司法、银行等8部门化身“商圈医生”,定期在党群服务中心“坐诊”,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壮大的全周期服务,累计解决用工、办证等150个实际问题,提供“管家式”服务60次。“政务流动车”还开进五金大街等区域,上门办证23次,37项高频事项实现“午间不断档、周末预约办”。
在多元共治方面,“党建指导员+商户议事会”模式成效显著。商户代表担任“治理专员”,规范经营区域470余米,自治公约整改率达99%。商圈企业还成立“爱心联盟”,募集74万元救助金帮扶困难员工;开设“快乐假期”托管班,解决商户子女看护难题。
此外,商圈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,将优质企业纳入“智慧党建平台”。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产品信息、一键导航到店,有效激发消费潜力。同时,深挖“会战精神”时代价值,在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原址打造红色教育矩阵,举办60余场“在铁人宣誓的地方宣誓”活动,激发商户“二次创业”热情。
通过构建“1+5+N”组织网,召开党建联席会,成功破解停车难等17项难题;创新“党员众筹超市”,以服务换积分,吸引400余名党员参与商圈治理。
从“商圈法庭”的定纷止争,到“政商沙龙”的精准服务,再到“红色管家”的贴心护航,萨尔图区以党建“绣花针”穿起治理“千条线”。“两统四共”党建模式不仅入选全国党建创新案例,更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让承载历史荣光的老商圈,焕发出服务可感、发展可期、人心可聚的蓬勃活力,为优化营商环境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“大庆样本”。